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學員 張俊杰
2025年11月25日08:46
222
點擊播報本文,約
回首來時路,一堂特殊的黨史教育課震撼心靈,讓我們看見信仰的力量。
前不久,我們走出校園,跟隨帶隊教員的腳步來到歌樂山——一座留有中國革命史深刻印記的山巒。入園時,天光微亮,薄霧輕籠,肅穆的氣氛壓低了所有人的聲線。渣滓洞與白公館,就沉默地坐落在面前的一片蒼翠之中。
越往深處走,歷史的沉重感越發清晰。沿途挺拔的鬆柏仿佛在無聲地訴說:請走慢些,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著先烈們的熱血,印刻著他們的忠誠。
白公館原是四川軍閥的郊外別墅,革命年代,反動武裝看中了這裡的隱蔽條件,將其改造為關押“案情嚴重”政治犯的看守所﹔不遠處的小煤窯渣滓洞,也被霸佔改建為監獄,成為關押、迫害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的魔窟。
抬眼望去,歌樂山青鬆蒼翠,靜謐幽深。然而,此刻的這份寧靜來之不易。當年,深陷黑暗的牢籠,面對敵人的嚴酷拷打,先烈們用不屈意志和寶貴生命守護心中信仰,換來新中國的光明前景。
聆聽教員的講解,我們又一次被先輩的事跡感動。
江竹筠——小說《紅岩》中“江姐”的原型。當特務將竹簽一根根釘進她的十指,忍受劇痛、汗如雨下的她死死咬緊牙關,對黨的秘密隻字未提。“竹簽子是竹子做的,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!”革命者的壯烈之音,至今仍在山間回響。
小小的身軀,也用力守護著理想的火苗。“小蘿卜頭”宋振中,隨母親徐林俠入獄,從小在監獄裡長大。他利用自己年齡小、不被特務嚴密看管的便利,在獄中機智地傳遞消息。宋振中渴望讀書,獄友們教他識字學習。遇害時他隻有8歲,手裡還緊緊攥著一截短短的鉛筆頭。
歲月無聲,青山有幸。我們置身於此,那呼嘯的山風,仿佛不再是自然之聲,而是先烈們面對敵人殘忍迫害的怒吼,是《挺進報》在獄中秘密傳遞時的驚雷,是萬千百姓對新中國誕生的殷切期盼。
“在那樣的環境中,先輩們仍能保持如此信念和勇氣,作為新時代的軍校學員,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奮斗呢?”我想。
在白公館平二室,我們的腳步久久停留。一面特殊的“五星紅旗”靜靜陳列於此,它由紅綢被面和黃色草紙制成,一顆大星居中,四顆小星分布於四角。1949年10月,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秘密傳入獄中,羅廣斌、陳然等同志懷著對新生共和國的無限向往,憑想象制作了這面特殊的旗幟。
站在旗前,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當時激動的心情:“新中國已經成立了,我們多年的奮斗終於有了結果!哪怕我們看不到那一天,我們的犧牲也是值得的。”這種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,讓我熱淚盈眶。
繼續前行,在白公館一處牢房的牆壁上,我們看到了周從化烈士留下的字跡:“失敗膏黃土,成功濟蒼生。”這鏗鏘的誓言,正是無數紅岩英烈無悔人生的真實寫照,“他們不是為了個人的成敗,而是為了整個民族和人民的未來”。
環顧四周,肅穆之中依然能感受到先烈們傳遞的灼熱信念。一日參觀結束,這並非思考的終止,而是銘記與傳承的開始。新時代新征程,我們必須永葆初心,砥礪前行,永不懈怠。
鬆柏蒼蒼,英魂長在。回望歌樂山,此行我們不僅緬懷那段崢嶸歲月,更是聆聽了一曲用生命譜寫的、永恆的忠誠之歌!
(來源:解放軍報)
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